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35篇
  免费   1908篇
  国内免费   540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359篇
  2022年   564篇
  2021年   1034篇
  2020年   861篇
  2019年   1056篇
  2018年   856篇
  2017年   700篇
  2016年   819篇
  2015年   1140篇
  2014年   1542篇
  2013年   1513篇
  2012年   1879篇
  2011年   1681篇
  2010年   1264篇
  2009年   1221篇
  2008年   1339篇
  2007年   1203篇
  2006年   1066篇
  2005年   987篇
  2004年   813篇
  2003年   678篇
  2002年   586篇
  2001年   476篇
  2000年   403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69年   2篇
  1968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蚱蝉的发声器结构:中纵隔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雄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的体内,作者发现了白色略透明,并富有弹性的蝉体内最大的薄膜.厚约3.5μm,面积50.7mm2左右.该膜被称为中纵隔膜.中纵隔膜位于大气管气囊的矢状面,把大气囊分为相等的左右二气室,每个气室的容积约为700mm3.以中纵隔膜为界,雄蚱蝉有左右两个发声器,这两个发声器的结构相同,对称并相对独立.文中讨论了中纵隔膜在蝉鸣的发声和共振中的作用.蚱蝉自鸣声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由左右两个发声器协调工作发出的.在腹部共振中,中纵隔膜的振动为其中之一,比腹节的振动开始得早.  相似文献   
32.
周小萍  蒋志根 《生理学报》1992,44(4):347-354
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IMG)及其支配的结肠段联合标本上,对IMG细胞内电位与肠段纵肌或环肌舒缩活动进行了同步记录。实验结果表明:(1)肠段预置张力为零时,约50%IMG细胞有自发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活动,切断结肠神经或以筒箭毒(50μmol/L)灌流IMG后消失;(2)筒箭毒或低钙高镁溶液阻断神经节传递时,环肌节律性收缩幅度增大,节律变慢,但对纵肌节律性收缩无明显影响,(3)串刺激节前神经,在IMG细胞引起一串快EPSP或动作电位并常跟随迟慢的EPSP,同时,纵肌在0.1-0.2s潜伏期后出现迅速的、时程基本与动作电位串一致的舒张波,后者在筒箭毒灌流IMG后消失,而环肌运动可见舒张、舒张波延长或收缩波增大。结果提示:IMG不仅中继经典的胆碱能传出功能,还参与以胆碱能传递为中介的肠-肠反射,该反射活动的传出效应主要在于抑制环肌收缩。  相似文献   
33.
34.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Matschie,1907)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由Matschie(1907)发表,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意见纷纭,有人将它归入藏鼠兔(O.thibetana),有的则作为达乌尔鼠兔(O.daurica)的同物异名。经查对地模及邻近地模产地的标本,并与其相似种进行了仔细的对比,认为黄河鼠兔不同于藏鼠兔、甘肃鼠兔、达乌尔鼠兔,而是一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35.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 Thomas,1922)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的分类地位迄今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曾被列为草原鼠兔(O.pusilla)、灰鼠兔(O.roylei)或藏鼠兔(O.thibetana)的同物异名。作者根据原始文献、地模标本及邻近地模产地的标本与有关的鼠兔种类进行对比研究,证实了努布拉鼠兔既不同于藏鼠兔,也不同于灰鼠兔,而是一个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36.
蓝藻型富营养湖泊藻量的昼夜变化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西湖为蓝藻型富营养湖泊,根据1980年9月及11月二次昼夜分层采样调查,该湖浮游藻在一昼夜中有二次上下垂直移位,使近表层藻量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双峰型昼夜变化曲线,双峰分别出现在日照开始与日落后2h左右,认为昼夜光暗交替与其昼夜变化有一定相关关系,同时,双峰的形成与蓝藻门优势藻种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能相关。文中对其优势藻种的浮沉与日照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7.
利用XeCI准分子激光辐照主动脉血管正常组织和斑块组织,观察到组织被激光消融。消融所产生的凹坑与辐射时间呈对数直线关系。308nm激光感生的血管壁荧光光谱在可见波段出现二个荧光极大值,用二极值的相对强度之比可以判断正常或斑块组织。  相似文献   
38.
内皮素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汤健 《生理学报》1991,43(1):98-101
应用显微电视录象技术可观察到内皮素(ET)对戊巴比妥钠麻醉的 Wistar 大鼠的肠系膜微血管有收缩作用,血液流速减慢,甚至产生微循环障碍,这个作用相当持久,并呈剂量依赖关系。ET 的这个作用远高于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结果提示,ET 作为强烈的微血管收缩剂,在微循环紊乱疾病的发病学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江连海  沈锷 《生理学报》1985,37(6):503-509
在麻醉的32只猫记录了电刺激颌下腺神经支引起的上涎核平均场电位和单位放电。逆行电刺激颌下腺神经支引起的上涎核平均场电位分布在同侧脑干背面闩部头端5.5—8mm处,与过去的组织学结果大致符合。用微电极在上涎核记录了68个对刺激颌下腺神经支有反应的单位,其中33个单位作了碰撞试验。有9个单位符合逆向反应标准,它们是真正的颌下腺节前神经元,逆行反应的潜伏期为14.4±2.5ms,其轴突传导速度为2.9±0.1m/s。其他不符合逆向反应标准的单位,对刺激颌下腺神经支仍能发生反应,估计多为中间神经元。在一部分单位观察了电刺激舌神经或味觉刺激舌引起的反应。根据这些观察对上涎核内存在复杂神经元回路的可能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0.
从亚洲蟾蜍(Bufo bufo asiaticus)与鸡红细胞核内分离纯化了HMG蛋白(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s),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证明两者的电泳图谱不完全相同,在蟾蜍的红细胞内也能观察到与鸡HMG_(17)相对应位置上的蛋白质区带,但在鸡HMG_(14)相对应的位置上,却能观察到两条显著的蛋白质区带(A及B带)。此外,我们已把蟾蜍成熟红细胞与苯肼诱发后的网织红细胞内的HMG蛋白进行比较,证明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网织红细胞内HMG_A和HMG_B蛋白在含量上起了变化,却与成熟的红细胞相反。另外还出现了二条新的蛋白区带(C与D带)。初步的结果暗示了,HMG蛋白类似于非组蛋白、染色质蛋白,在量上的变化将会引起功能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